12月29日,《中国应急管理报》头版刊载了近年来新疆消防救援队伍基层基础设施建设长篇报道。原文如下:
“室内训练场、花园式营区……工作训练环境越来越好,我们训练的激情、工作的热情也愈发高涨。”回想起以前的生活训练环境,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消防救援队伍的一名老消防员深有感触地说。
九层之台,起于垒土;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消防救援总队党委大力改善基层消防指战员工作、训练、生活环境,一以贯之狠抓基层基础设施建设,推进基层基础设施规范化建设,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。
“抓住基层,才能抓住工作的主动权。基层同志任务繁重,责任重大,积极为基层办实事、解难题,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,才能使他们扎根基层、安心工作、奉献力量。”该总队总队长姚清海说。
现代:大力推动消防救援站建设,消除消防救援“空白点”
以前,因地域辽阔、经济欠发达,新疆全自治区共21个县(市、区)无专业灭火救援力量,形成26个消防救援“空白点”。近年来,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消防救援总队党委不等不靠、奋力攻坚,积极争取上级领导、地方党委政府的鼎力支持,主动协调各级职能部门开辟“绿色通道”,大力推动消防救援站建设,消除消防救援“空白点”。
首要的是将消防救援站建起来。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消防救援总队协调下,发改、财政、援疆办、公安等部门主动为“空白点”消防救援站建设开辟“绿色通道”。其中,发改部门制定投资计划,规划、建设部门落实建设用地;财政部门落实建设资金,并加快相关手续办理,合力推进了建设进度;中央新疆办会同国家发改委将新疆消防建设项目纳入对口援疆规划,规划内容包括建设公寓房、训练基地、消防站,提供车辆装备等,其中“空白点”建设经费2.66亿元,已成为各地争取援疆经费的主要政策支撑。
如今,新疆26个消防救援“空白点”附近均建设了消防救援站,其中一级消防站21座,二级消防站5座。消防救援站均为征地新建,总占地面积549391.9平方米,总建筑面积92481.8平方米。
站点建起来,紧接着是要建好建强。消防救援局先后为26个新建消防救援站各补助30万元开办经费、20万元器材装备费,为其中14个消防救援站各补助了11.5万元通用装备购置费、8万元信息通信网络设施建设补贴经费,为12个消防站下拨建设经费2400万元,共计3974万元。
北京、天津、河北、山西、山东等14个省份消防救援队伍支援了53辆消防车及相关装备器材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消防救援总队抽选出30辆主战消防车,根据各地实际情况,按照每站不少于1辆的原则定点配备至各“空白点”消防站。
新疆各地各级消防队伍积极争取当地财政支持,购置调剂了56辆消防车,在队站建成后,第一时间将车辆器材配备到位。截至目前,26个新建消防救援站共有各类执勤消防车86辆(平均每站3.3辆),器材15832件套(平均每站608.9件套)。
在全自治区队伍推广净水设施、尾气排放设施、营区安防设施建设的同时,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消防救援总队将资金、力量等,重点向26个新建消防救援站倾斜,为新建队站解决了一系列制约基层建设、关系指战员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。
如今,26个消防救援“空白点”已经消除,新建消防救援站基本建成、装备设施基本配齐,但仍存在的执勤训练、生活保障、安防体系等配套设施设备尚不完善等问题,亟待在短期内重点强化改善。
据悉,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办公厅、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《关于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实施意见》就城市消防规划和公共消防设施建设与维护作出规定,提出计划到2035年,县级以上城市消防设施建设将达到国家建设标准要求。“我们将抓住这一契机,积极推动基层消防救援站标准化建设。”姚清海表示。
实战:以实战需求为牵引,积极探索基地化、模拟化训练方法
化工厂突然发生“爆炸”,火光冲天,工人宿舍二楼浓烟滚滚……指挥员果断下达命令,攻坚组迅速深入“火海”。压制火点、救出被困人员,4名队员冲入“火海”,通过内置头盔应急救援指挥系统,把火场动态提供给后方指挥部。火场外消防通信指挥车的显示屏中,热图像清晰地反映出4名队员搜救被困人员的画面。
这是中国救援新疆专业机动支队开展的一次实战训练。在这里,这样贴近实战的训练如同家常便饭。
为了适应“全灾种、大应急”,该总队按照“设施配备标准化、管理措施规范化、保障机制一体化”的模式,在原有设施基础上自主研发设计制造了集装箱式真火模拟训练装置,建成综合训练、化工装置、油罐火灾、建筑倒塌、公路交通、水域救助、高空救援、机械靶场、搜救犬繁育基地等14类基地化训练设施,把队伍置于复杂多变的情况中,严格按照实兵、实装、实地训练和全员、全装、全过程的演练标准开展各项训练。所有训练项目都是根据事故灾害特点,坚持实战原则研创的。
冬季的新疆,室外寒冷的天气已经让人有些难耐,然而消防指战员们却直呼:“这个天好,我们可以安心训练了。”
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消防救援总队为队员们增配了很多新装备。日常训练时要穿戴战斗服、战靴、腰带、头盔、空气呼吸器等全套战斗装备,携带水带、水枪等消防器械,“一分钟内把5楼跑上2个来回”。新的战斗服隔热性能好,在火场上更安全,可日常训练时,汗水散发不出去,指战员们累并快乐着——“脱下战斗服就像走进空调房,穿上战斗服就像走进桑拿房”。
最大限度还原火场、地震等灾情现场,反复进行实战模拟,加上高强度的体能训练,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消防救援总队以提高队伍战斗力为标准,以实战需求为牵引,积极探索基地化、模拟化训练方法,致力于打造消防救援“特种队伍”。
暖心:建设室内训练场(馆),让指战员不再受冻
近日的一场大雪,让石河子市气温急剧下降到零下20℃。室外雪花飞舞、寒风刺骨,石河子支队多功能室内训练场内却温暖如春,消防指战员们正在进行紧张有序的训练。这个室内训练场建成后,指战员训练不再受冻。入冬以来,没有一个指战员被冻伤。
以前,石河子市各消防救援站的室内训练场数量严重不足,冬季,指战员们在极度寒冷的室外进行训练时,经常被冻伤。对此,石河子支队党委认真分析,深入基层实地调研,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推进室内训练馆基建工作,将室内训练馆建设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、长远性的重要任务来抓。近年来,该支队党委主动作为、攻坚克难,推动将特勤站室内训练馆建设项目纳入师市政府投资项目,有效保障了基建项目的投入,有力推动了各单位室内训练馆建设的顺利进行。
石河子市推进室内训练场建设的实践,是新疆各地各级消防救援队伍主动作为、不懈努力,建设室内训练场(馆),大力改善消防指战员日常训练环境的一个缩影。
新疆各地气候差异极大、恶劣天气极多,给各地消防指战员日常训练带来极大困难。其中,位于北疆的阿勒泰地区,属于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区,冬季长达近半年时间,最低气温达零下40℃,消防指战员日常训练受到极大限制;位于南疆的和田地区,属于典型的干旱荒漠性气候,年均降水量只有35毫米,每年浓浮尘(沙尘暴)天气在60天左右,自然环境极其恶劣,给日常值班备勤工作造成极大影响。为克服各类困难,切实提升基层消防指战员技战术水平,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消防救援总队将室内训练场(馆)建设作为业务训练保障的重中之重。
喀什地区政府财政自给率低,资金短缺是困扰喀什支队基层基础设施建设的瓶颈,但该支队党委不等不靠,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,积极主动对接援疆办,争取将室内训练馆建设项目列入援疆计划。同时,在制定新建消防救援站规划时,该支队党委主动向地区分管消防工作的领导汇报,争取将室内训练馆纳入地区规划。截至目前,喀什支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室内训练场(馆)7个。
在克拉玛依,尽管室外千里冰封、万里雪飘,但该支队的室内训练场,温度表的指针一直停留在16℃,指战员们正在热火朝天地训练,有的在利用哑铃、杠铃、跑步机等健身器材进行体能辅助练习,有的在练习折返跑、仰卧起坐、俯卧撑……无论是队列训练,还是体能训练,指战员们都精神饱满,动作整齐划一、认真扎实。
克拉玛依支队党委按照统筹安排、突出重点、保障急需、规模适度、设施配套和确保质量的原则,修建、扩建和翻新三管齐下,对原有室内训练馆进行全面升级改造,目前,每个消防救援站都有室内训练馆,并已建成5个多功能室内训练馆。
“过去,每年冬天,手腿都要被冻肿,一到冬天就离不开防冻霜,今年再也没被冻伤过。领导为我们想得周到,我们训练时更有干劲了。”在室内训练馆练出一身汗的一名指战员,一边擦汗一边说。
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努力,如今,新疆151个已建成的消防站中,88个有了独立的室内训练场(馆)。特别是位于南疆的各级消防救援队伍,在经济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,不等不靠,积极争取建设经费9500余万元,推动全部的消防站建设室内训练场(馆),有效改善了指战员的日常训练环境。室内训练场(馆)投入使用后,指战员在训练中冻伤、摔伤、肌肉拉伤等现象明显减少,队列、体能等一批课目训练质量明显高于往年。
舒适:到了春天,营区到处都是盛开的鲜花,一点也不比公园差
“地上不长草,风吹石头跑”,几年前,一些偏远的消防救援队伍营区设施落后,环境艰苦荒凉。“必须把营区变绿变美,让大家的心不再荒凉”—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消防救援总队历届党委班子将这一目标一以贯之,毫不懈怠持续抓。
说干就干,在总队党委带领下,干部骨干身先士卒,带领指战员顶烈日、冒严寒,指战员们个个热血沸腾,向营区里的荒地发出了最强挑战。没有土,他们就下山挖来优质土;没有树,他们就从近百公里远的苗圃买来树苗。改善营区的过程中,许多指战员在烈日下被晒脱了皮,在苦干中被磨出了血泡,但始终没有一人叫苦叫累。
为建设绿色营区,新疆各地各级消防救援队伍开设“谏言台”,发动指战员围绕绿化工程如何建、怎么建好等集思广益,在充分吸纳指战员意见建议的基础上,确定营区建设计划表,组织指战员利用周末、节假日和饭前饭后的时间,持续不断对营区环境进行绿化。
在营区绿化过程中,栽植的苗木曾出现成活率不高的情况。为了杜绝“有人种,没人管”的现象,各支队实行责任制管理,形成班排有责任林、个人有责任树、层层签订责任书的管理模式,在人员变动时做好交接,确保了树木的成活率。
现在,各支队营区的房前屋后、走廊甚至窗台上,都养了各种花草,有些营区还修建了水塘、凉亭小景。“到了春天,营区到处都是盛开的鲜花,一点也不比公园差。”阿克苏消防救援支队的一名指战员说,“现在,我看见一棵好树就寻思着能不能在营区也种一棵,如果种了怎样才能让树活得更好。下一步,我们还要围绕着生态营区建设再努力。”
近年来,指战员们换了一茬又一茬,但自己动手建设花园式营区的热情却一浪髙过一浪。几年来,全自治区消防救援队伍已种植各种树木15万余棵、花卉灌木50余万株,营区绿化面积达到30%以上。